汽車零部件行業作為汽車整車行業的上游行業,也是汽車工業的*步,隨著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開放,近年的零部件產業規模也在迅速的擴大,技術型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呈現多元發展態勢,對外零部件的供貨方式逐漸由單一零部件向總成、系統和模塊化供貨的方式發展。
進入2022年,在零部件行業除了原材料價格一路漲紅,電子芯片問題從2020年到如今也是經常討論的話題,在大家的印象里零部件企業應該是生存艱難的兩年,但是現實卻是令人欣喜,很多零部件巨頭的盈利不僅是正數,還很可觀。
根據AutoForecastSolutions的數據,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車累計減產約1020萬輛,*終保持在7340萬輛的低位。盡管如此,或許也是因為2020年基數較低,再加上零部件廠商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終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普遍實現了營收和利潤雙雙上漲。
以全球*大零部件廠商博世集團為例,其2021年營收達到78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493.7億元),同比增長10%;息稅前利潤為3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23億元),同比增長68%。具體來看,集團*為倚重的汽車事業部的營收增長了7.5%,達到45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168.8億元),占總營收的近六成。消費品事業部、工業事業部、能源與樓宇事業部亦表現不俗,增幅均為兩位數。
再看大陸集團,在完全剝離動力總成業務的2021年,營收降至3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35.5億元)。不過,考慮到2020年動力總成以外的業務營收為31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219.6億元),則這部分依然有6%的增幅。利潤方面,輪胎及康迪泰克板塊的出色表現不僅成功抵消了汽車事業部的高額虧損,還把已連續虧損兩年的大陸集團拉回到了盈利的軌道,2021年集團息稅前利潤達到18.4億歐元。
另外,麥格納、博格華納、佛吉亞、法雷奧、現代摩比斯、舍弗勒、李爾等大型零部件廠商也取得了營收和利潤雙增長的好結果,且利潤增幅多為兩位數甚至三位數。
產業發展勢頭猛市場空間巨大
2022年3月,均勝電子發布公告顯示,1-2月預計實現營業收入74億元,旗下汽車電子業務、汽車安全業務收入分別為22億元、52億元。。在BrandFinance“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品牌價值20強”榜單中,排在第16位(中國第二位)。
英國品牌評估機構“品牌金融”(BrandFinance)發布“2022全球汽車零配件品牌價值20強”(AutoComponents202022)榜單,電裝、現代摩比斯和麥格納蟬聯前三位。
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光榮上榜,說明零部件企業發展動力仍然很足,都知道汽車零部件各類細分產品均由汽車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四個基本部分衍生而來,產品種類多、覆蓋范圍廣,能在疫情常態化下做出成績已經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綜合實力的證明。隨著全球汽車銷量的下降和研發投資需求的增加,汽車企業利潤急劇下降,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感受*為明顯的就是國內市場的再開拓性,由于多方因素國外市場交易走低,國內零部件企業開始布局自產自銷的模式,重金打造國內市場精化結構模式。從汽車零部件整個產業鏈來看,上游的鋼鐵、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塑料、橡膠、玻璃需求量較大,原材料價格變動也直接關系到汽車零部件產品的制造成本,在局勢波動下催生零部件企業在產品技術、品牌營銷、定位目標、創新研發等有效調整,相信未來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明顯。